1、夫君赶写一篇论文,黛咪偏偏在一旁不时捣乱。夫君无可奈何叹曰:“人家读书有红袖添香,我读书有红袖添乱;人家写文章有佳人磨墨,我写文章有佳人磨牙。”
2、 从前有一个儒生,自以为很有学问:诸子百家无所不通,天文地理无所不晓,可是写起文章来,就是不被人赏识。因此,他心里很不服气。
有一次,他作了一篇文章,给村里的一位当过翰林的名儒去批点。 那翰林是个很风趣的人,看了他的文章后,一字没改。只在卷后批了“高山打鼓,闻声百里”八个字。那儒生见这溢美之词,高兴万分,沾沾自喜地把批语给同村儒生们传看。同村儒生们看了,都感到意外。因为文章并不佳,可翰林为什么给他那么好的评语呢? 因此大家就一起去问那位名儒:“尊师,‘高山打鼓,闻声百里’是什么意思?” 那翰林笑笑说:“你们仔细想想,打鼓发出的声响是怎样的?” “打鼓发出的声音是卜嗵、卜嗵的。”那个儒生不加思索地回答。 那翰林又笑笑说:“卜嗵、卜嗵,也可念作不通,不通。”3、 有一次,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尔伯特,不得不为一个朋友所著的书写一篇评论文章,他把评论文章写在一张纸的顶上方,把自己的签名写在最下方。在评论文章里和签名之间有一块很大的空白。朋友问希尔伯特,“您留下这块空白是什么意思呢?”希尔特说道:“我觉得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。俗话说:‘你应该远离谎言。’”
4、一个书生文理不通,写文章时乱用“呜呼”这个词。他的一个朋
友在他的一篇文章上批道:“起呜呼,终呜呼,中间独自尽呜呼;长呜呼,短亦呜呼,说来说去总呜呼,呜呼复呜呼,呜呼连呜呼,恐君不久亦呜呼! ”5、约翰是一名教写作的老师,他发现很难使学生相信修改文章的必要性。对他们来说,草稿即是定稿。最后,约翰在办公室门上贴上一张大标语,通过这一方法使好多学生养成了修改文章的习惯。标语上写的是: “哦,这很难,你知道。我决定不下是否自杀,你知道。” 莎士比亚《哈姆雷特》第三场第一幕,草稿。“生,还是死,问题就在这里。”定稿。